低碳经济:新规则 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1 作者: 企业新闻
作为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低碳经济是技术问题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分歧已经不大。
那么,低碳经济是否会和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一样,成为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又一个新规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不仅有这种可能性,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朗。
在《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报告中,李俊峰就低碳经济影响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的必然性给予了充分认定。他强调,低碳经济是一个契机,利用大智慧、大思维赢得发展的更大空间,是中国在这场世界博弈中所企求的结果。
早在巴厘岛大会之前,低碳经济已经炒得沸沸扬扬。政治家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得到了科学证实,科学家认为科学结论得到了政治认同,双方达成了一致。
为此,一些国家开始提出或实施低碳经济或低碳战略。英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能源白皮书》。2007年底,为了配合巴厘岛峰会,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将减排二氧化碳和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欧洲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连并不关心气候变化的美国政府也表示要发展低碳技术,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李俊峰认为,科学的问题是需要以科学的方式来回答和解决,政治的问题是需要用政治的方式来回答和解决。但一旦一个科学的问题政治化之后,它的科学性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就如同巴厘岛路线图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政治化,它的科学性已无关紧要,剩下来是怎么采取行动,谁先采取行动。
他认为,全球范围内碳减排行动的帷幕已经拉开,或者开启低碳经济的钥匙已经拿在那些主宰世界发展趋势的人们手里,这把锁何时开启,低碳经济的大门何时打开,还是未知数,需要多方面的艰苦谈判。
哥本哈根肯定不是巴厘岛路线图的起点,也不会是终点。低碳经济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还是一个圈套,或是说只是大国游戏世界的节目,大家在拭目以待。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费逐步增加的过程,换言之,工业化就是高碳经济。人类的现代文明是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增长,GDP每20年要翻两番。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的能源消费也在迅速增加。即使中国的能源需求翻一番,能源消费的总量也要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人均消费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中等水准。所以中国正逐步变成全球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是一个技术问题。然而李俊峰关注的是它有可能变成全球发展过程中又一重大规则。
他认为,近代世界文明发展史已形成世界各国必须遵从的“两个半的规则”。第一个是联合国。它将世界列强瓜分世界形成的国家疆土,利用国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二个是关贸总协定,后来称之为世界贸易组织。它把市场经济作为唯一被认可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给世界经济的国际化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个规则则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法律文件。这套法律体系要求任何国家、民族、企业甚至个人,其生存和发展都不能危及别的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权利,不仅对当代负责,还应该要考虑未来。
第一个规则,是国际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用血的经验和教训逐步达成的共识。第二个规则则是在200多年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第三个规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低碳经济发展宣言。其核心是发展低碳经济,高效利用有限的化石能源。这个规则是规制世界各国利用化石能源的法律,需要持久的谈判,因此只能算半个规则。
无论低碳经济是发展的机遇还是圈套,它的确是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与其对抗它,还不如选择它。”李俊峰强调。中国曾经失去了参与制定联合国、关贸总协定这样一些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际的历史机遇,以至于在以后的许多情况下处处受制于人。“幸好我们参与了第三次有关世界新格局的规则制定,并且是重要的一方。我们该重视这一历史机遇。”
任何一种全球发展规则的确立,背后都是各个国家经济利益的角力与平衡。每个国家都想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围绕它的争夺与较量也将异常激烈。比如,碳融资背后的金融陷阱,打着技术转让旗号的能源掠夺等。